Menu

Pages

Links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臺北 南京東路二段21巷

南京東路二段商辦眾多
上班族的午餐也有很多選擇
但為了避開尖峰時段
我會選在近兩點時進入二十一巷
巷口的阿娥水餃從攤子升級到店面
獨賣一種韭黃豬肉蝦仁水餃

一顆六元味道可以
只是小菜用塑膠盒盛裝我還是有點難以接受

再往前走到24號你會看到沒有招牌的店家
而且怪的是好像把攤車塞到店中
因為原本營業地點是在對面巷子
應該是有了口碑才能升級擴充
工作人員一開口你才驚訝地發現
這是東南亞外配所經營的店
更怪的是工作人員彼此是用國語在溝通
老闆娘來自泰國
另外一位工作人員是越配
她念小學的兒子暑假會在店內幫忙端菜整理桌面
大家都客客氣氣的
而且店內會常常有泰國客人
看似local的小店其實也有著異國風味
我最推薦的是豬肉麵
看來平淡無奇但是碗底藏有肋排

湯頭加上手工麵條可以一飽
肋排再沾點桌上的辣椒
有次鄰桌的華僑老太太問我這豬肉麵是泰國味道嗎?
我一時語塞
她竟然有點著急的要我試試這裡的冬蔭功
就是酸辣海鮮湯
語意中彷彿這裡跟泰國之間沒有味道的時差
老太太離開時老闆娘還雙手合十恭敬的說:撒瓦滴咖
泰國麵則是湯頭酸味多些
麵條不變還有多了些豬腱
涼拌酸辣海鮮也好吃
絕對不輸市面上的連鎖店
另外的特製涼麵是加了皮蛋
不過我沒什麼興趣
因為在仁愛路四維路上的咪咪小館吃了好幾次

結賬離開
但是你一定會對21號沒有招牌的甜點店產生興趣
這是之前在溫州街的貝式邏輯
搬遷到此後依舊低調的不掛招牌
蛋糕還是一樣好吃



選幾樣蛋糕來杯冰茶
胃裡是東南亞
口中正等待著法國的大駕
附近的騎樓內正在普渡
供桌上琳琅滿目
中元將至
希望陰陽兩界有情眾生都能滿腹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虎尾厝沙龍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139450

看到聯合報的新聞
就順手貼些照片
這是我喜歡的地方
可以安靜地坐一下午看書
不用太在意咖啡跟甜點












 
走出來要記得去買鴨蛋糕

香脆燙口


移工味道

全球化的影響之一是人力的流動
因而使得許多國家都會面臨多元種族與文化上的融合與衝突
近年來國際通婚與移工使得台灣漢民族中心主義的圖像早已改變
在非都會區域裡東南亞外配的比例
大概從越南河粉的店家數看出端倪
道地一點的還有越式咖啡以及鴨仔蛋
但這樣的普及其實是許多女子以青春換取的經濟獨立
而城市裡有許多外傭推動著輪椅
他們與暮年的老人之間沒有血緣關係
三年的合約並且放棄休假,一個月也只有兩萬多
但是細看薪資表才發現第一年是近乎做白工
因為在扣除借貸以及訓練費用後甚至只有六千多

就連百貨公司週年慶搶購行列中也可以看到外傭的身影
他們只是人形號碼牌
時間一到女主人翩然到來
刷卡金額很可能是蘇門答臘一戶人家半年的生活費用
外勞更在產業與許多工程中提供勞動力
等攢了些錢作伴好還鄉
東南亞商店更擔負著超乎想像的功能
表面是販售
但地下匯兌的服務與速度連接著台灣與東南亞的金流
台幣的漲跌關乎進出口興盛
其實也牽動著移工與外傭

這幾年的開齋節活動會成為新聞是因為有公民覺得公共空間被侵犯
長久以來海島公部門與僱主並未認真思考移工的休閒
任由他們自動downgrade
但道地的異國風味依舊茁壯在城市的角落
北平西路一帶的印尼店家在環境衛生上都令人有些心驚膽戰
而地下街靠近塔城街出口儼然成為另一個移工休憩生活圈
有興趣可以來試試印尼式自助餐
這幾家店主都是嫁到台灣好幾年的外配
先拿著餐盤裝點白飯或薑黃飯
然後餐檯上自選菜色再結帳
只是幾次當我入店
用餐的印尼朋友們都會互望然後有些困惑
吃過幾次後我決定大膽點一份Pecel ayam bakar

Pecel是印尼沙拉然後ayam bakar是烤雞的意思
原汁原味上桌立馬產生視覺上的震撼


紅豔的辣椒醬霸氣地佔據一方
除了雞腿外還有兩片納豆天貝
這是發源印尼的發酵食品
九層塔、高麗菜、小黃瓜還有長豆一旁伺候
我不太吃辣
所以先用天貝沾了辣椒醬入口
還不到一秒舌頭有些痛感
而其他桌的印尼朋友吃的淡定
還有人買了蝦片捏碎撒在生菜上再拌辣椒醬
他們吃得香
我汗流的狂
老闆娘過來關心:很辣?
接著招待了一杯印尼紅茶
茶很甜但辣味不曾減

而你對印尼了解多少?
最近唸了一本Elizabeth Pisani的書
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
才算初步的認識了這個國家的地理與人文
延展東西的眾多島嶼跨越三個時區
宗教與人種的複雜不是以民族國家的框架就能進行治理
雅加達的人口數已經超過2800
但政令一離開爪哇島或許已經鞭長莫及
根據統計資料目前大約有430萬印尼移工在世界各國工作
印尼政府也宣布從2017停止輸出人力
防止剝削與虐待是這項政策的主因
話說得好聽
但是不積極作為
只變成不合理的限制工作機會
2014年香港的虐傭事件登上國際版面
印傭在台灣的處境可也無法令人稱道

下一站到了新竹東門市場


小小的咖哩曼丹
同音字就是印尼婆羅洲的加里曼丹
而華人曾在加里曼丹建立過一個自治團體:蘭芳大總制(另一說是蘭芳共和國,但有爭議)
這裡的味道比較溫和跟普通
吃了椰漿薑黃飯跟乾麵

我繼續往南

第一廣場是台中往昔的地標

現在周遭都是濃厚的異國味道
陳舊大樓裡有東南亞超市還有小店專售電話卡
手扶梯上反覺得自己是異鄉人

三樓有泰國小吃可以試試
架上的擺設是一種文化融合

老闆娘試探地問:可不可以吃辣?
我搖頭搖手說:一點點!真的一點點!


份量足味道也夠
吃飽後到附近冷飲攤喝杯菠蘿蜜汁

經營的越配笑容極好客氣招呼
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看過的戀戀三季
想起了河上的白蓮花還有那一場雨
全球化將許多人驅離故鄉
卻也讓海島的飲食更為多樣
但盤中酸與辣盡是飄零滋味
異地不見舊時月
天涯難歸添哽咽